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赵春波
贵州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11日 来源:贵州日报
新知新说 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产业兴旺并推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在县域实现了产业兴旺,更有可能实现农民更多更好地就地就近就业。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发展三次产业更有可能实现三产的逐步融合,逐步完善并夯实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的振兴,最终实现全面振兴。 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可以实现农民较高较好的城镇化。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可以实现城镇化与集镇和行政村(中心村)协同发展,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聚焦建设中心集镇,如此一来,可以实现农民较高较好的城镇化。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既可以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又可以为那些只能留在村里生活的农民形成较好的生活条件,构建良好的乡村社会秩序,为未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安排推动大多数农民的渐次城镇化夯实坚实的基础。 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促进乡村的生态宜居。一个村及其环境很难构成完整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系统概念。就生态宜居而言,在一个较大的地理范围之内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生态治理的对象当然就不应该只是在某个村内开展诸如亮化工程、垃圾清运处理以及景观绿化等事务,而应是在更加广阔的地理范围之内,就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治理,形成系统有效的生态治理制度。可以说,生态宜居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使得农村保持整洁的环境,基本齐全的公共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还要防控面源污染、修复生态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更基础的生态治理内容,这很难在集镇和村(行政村或自然村)等较为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切实有效地予以实施,至少要考虑应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在县域范围内进行生态治理,才能获取较高的成本—收益。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村的有效治理。当前阶段,我国大多数乡村的治理资源和条件只在县域具备。比如,农村的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及信访等很多矛盾纠纷争端都要到也只能到县城给予解决,除了相关行政职能机构设置在县城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村的集体经济还比较弱,其他的新型农业主体资源能力也需要提升。可以说,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有可能更好地让乡村拥有更多的起码是经济方面的治理资源,促进治理水平的提升。 县域经济发展,更有可能促进农民可持续的生活富裕。生活宽裕这个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目标,在绝大多数农村,通过多年来的辛勤努力,应该说已经得到了较好地实现。但要达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生活富裕目标、可持续的生活富裕目标,单靠农村可能就很难实现了。在县域发展相关产业,有可能解决农民就地就近、更多更好地就业,进而解决空心化和留守化问题;在县域发展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才能尽快更好地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化素养;在县域内完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才能尽快和更好地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在县域内完善医疗、社保、救助等社会政策,才能尽快和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让更多的农民渐进城镇化,经过自上而下的治理,减少乡镇所在集镇和村落人情社会的阻挠,逐步实现更多地与现代社会接轨的融合了传统乡村地域文化特点的乡风文明。发展好县域经济,物质决定意识,为逐步解决诸如农村常见的滥办酒席、养老难等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在保留乡村良好习俗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各类要素的有效互嵌是城乡融合的要义。地级市及以上的城市,其资源与生态处于相对独立和完备的状态。在县域范围内,城镇有其在资源和生态方面一定的独立性,但也有与农村互动互嵌的内在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促进真正的城乡融合。城镇化的顺利进行,最大难题在于就业,所以,要实现农民更多更好地就地就近实现县域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发展县域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兴旺。(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上一条:贵州日报:文化扶贫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下一条:贵州日报: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关闭】